|
地球上的水量是丰富的,但是淡水量仅占2.5%,而参与全球水循环的动态水量又仅为淡水量的1.6%,约为577万亿m 其中降落在陆地上以径流为主要形式的水量,多年平均为47万亿m 。这部分水量逐年循环再生,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。然而这部分水量中约有三分之二是以暴雨和洪水形式出现,不仅难以大量利用,且常带来严重的水灾。
世界上不同地区因受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的制约,降雨和径流量有很大差异,因而产生不同的水利问题。
非洲是高温干旱的大陆。水资源按面积平均在各大洲中为最少,不及亚洲或北美洲之半,并集中在西部的扎伊尔河等流域。除沿赤道两侧雨量较多外,大部分地区少雨,沙漠面积占陆地的三分之一。解决缺水问题,为非洲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。非洲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─尼罗河。尼罗河的水资源哺育了埃及的古文明,至今仍与埃及经济息息相关。
亚洲是面积大、人口多的大陆,雨量分布很不均匀。东南亚及沿海地区受湿润季风影响,水量较多,但因季节和年际变化雨量差异甚大,汛期的连续 雨常造成江河泛滥。如中国的长江、黄河,印度的恒河等都常为沿岸人民带来灾难。防洪问题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负担。中亚、西亚及内陆地区干旱少雨,以致无灌溉即无农业,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开辟水源。
北美洲的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,大部分地区雨量均匀,只有加拿大的中部、美国的西部内陆高原及墨西哥的北部为干旱地区。密西西比河为该洲的第一大河,洪涝灾害比较严重,美国曾投入巨大的力量整治这一水系,并建成沟通湖海的干支流航道网。在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,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,对江河径流进行调节,并跨流域调水,保证了工农业的用水需要。在加拿大和美国境内,水能资源丰富,开发程度也较高。
南美洲以湿润大陆著称,径流模数为亚洲或北美洲的两倍有余,水量丰沛。北部的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一大河,流域面积及径流量均为世界各河之冠,水能资源也较丰富,但流域内人烟较少,水资源有待开发。其他各河水量也较充裕,修建在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电站,装机容量为1260万kW,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。
欧洲绝大部分地区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,年际与季节降雨量分配比较均衡,水量丰富,河网稠密。欧洲人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,发展农业、开发水电、沟通航运,使欧洲的经济有较快的发展。
长期以来,世界各地的人们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,为着不同的目的,修建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。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在短短几十年中所修建的工程之多,速度之快,规模之大,技术水平之高,均超过以往的历史阶段,并取得巨大的效益。在许多江河上建成了数以万计的水库,总库容达6万亿m ,大大增加了对径流的调节能力。通过水库、堤防、河道整治、分蓄洪水等综合措施,提高了许多江河的抗洪能力。如中国的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,过去平均每三年两次决口,灾害频繁,被称为“中国的忧患”。经过整治,已四十余年安澜。又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,洪水经常泛滥,经过修建一系列防治工程,使1973年和1983年发生大洪水时,减少洪灾损失各在百亿美元以上。在灌溉和排水方面,战后发展较快。1950年世界的灌溉面积为14.4亿亩,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%,到1986年已增至35亿亩,占耕地总面积的17%,其粮食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0%,其产值达全世界农业总产值的一半。水力发电在20世纪初仍为新兴事业。1950年全世界水电装机约为7120万kW,到1986年已增至5.67亿kW,占世界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总数22.6亿kW的25%,但开发程度很不平衡。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英国等,水能开发程度都已超过90%;而水能资源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,开发程度还很低。水运是世界上较早开发的运输方式,受到各国的重视。如苏联的伏尔加河、北美的密西西比河、中国的长江、欧洲的多瑙河等,内河航运均较发达。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,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先后通航,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太平洋之间的海运航程,促进了世界水运的发展。当代世界第一大港荷兰的鹿特丹港,年吞吐量已达3亿t。在筑坝技术方面,战后发展很快,坝高和坝体规模都大大突破了过去的水平。据国际大坝委员会1986年登记,坝高15m以上的大坝约为3.6万座,其中坝高在200m以上的有26座。世界最高的坝是苏联于1989年建成的罗贡坝,坝高335m。
与此同时,许多国家对于水土保持、水资源保护以及结合水利工程发展渔业和旅游业等均较重视,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效益。
来源:水利部网 |
|